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起初,劳动者自己的目的支配着其进行劳动。后来,劳动者的“头和肌肉分离开来”,直到处于对立的状态。产品则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的社会产品。

随着协作的发展,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概念发生了扩大:工人不需要参与整个劳动过程,它只要称为一个局部工人就够了。

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也发生了缩小。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要生产商品,还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才算得上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生产工人。

延长工作日可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技术革新、制度革新则促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果一个人必须话花一天中所有的时间生产他和他家庭所需要的物质,那么他将无法生产剩余价值,那么就不会存在靠别人的劳动生存的人(即占有者)。既然一个人不至于花一整天生产必要物资,那么就不能阻止会存在靠他人的劳动生存的人,“就像没有自然障碍可以妨碍一个人把别人的肉当作食物一样”。

“当人类摆脱了原始的动物状态,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的时候,一个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关系才会出现。” 在文化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此时依靠剩余劳动生存的人也少,需要也低;随着满足需要的手段发展,需要也会随着提高。